艾灸從古至今就被認為是改善寒性體質比較好的途徑之一,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“十女九寒”,可見體寒對於女性的傷害有多大,但是目前針對體寒這個問題還只能進行調理,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方法直接根治,這也就是艾灸的優勢了,改善寒性體質,需要進行艾灸,尤其是下面六大穴位,是非常重要的!
1、大椎穴
大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若突起骨不太明顯,讓患者活動頸部,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,約與肩平齊。
屬於督脈,有通督行氣,貫通督脈上下之作用,同時如果有感冒,過敏性疾病,熱病,癲癇,頸椎病,治療取穴大椎也是首選,都是在治療寒涼疾病,那麼大椎在上焦,治療寒涼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選穴位。
2、關元穴
位置: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。關元穴是一個具有很好養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。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,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,並且對於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。
我們的肚臍以下▓有很多重要的穴位,比如關元穴,正有“一穴暖全身”的功效。中醫學講:寒者熱之。一般體寒人群,在家可以借助艾灸、艾灸貼等熱灸關元穴,在一定程度上能調理寒性體質。
3、申脈穴
體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藥。申脈別名陽蹺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陽蹺。在足外側部,外踝直下方凹陷中,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,有補陽益氣、疏導水濕之功效。適用人群:寒性體質;中老年朋友;經常傷風感冒、腹瀉、怕冷的人。
因為陽蹺通膀胱經,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。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,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,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,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,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。
4、足三裏
足三裏也是四大養生穴之一,是“足陽明胃經”的主要穴位之一,位於小腿前外側,當外側膝眼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處。
足三裏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一個要穴,胃經是多氣多血之經,經常艾灸足三裏加快全身氣血的運行,讓身體暖█和起來。
有關研究發現,艾灸足三裏穴,可以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,刺激消化液的分泌,從而增強消化能力,寒性體質不好的人一般脾胃都不是很好,艾灸足三裏能夠很好的改善脾胃功能,從而改善寒性體質。
5、後溪穴
後溪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,後溪穴位於人體的手掌尺側,微握拳,當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。
後溪穴統治一切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,可預防駝背、頸椎、腰部、腿部疼痛,也有保護視力、緩解疲勞、補精益氣的功效,道家醫學裏是非常註重後溪穴的。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脈上去,屬於八脈交匯穴裏面很重要的一個穴位。督脈主一身陽氣,陽氣旺,則全身旺,一般艾灸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,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,暖徹心扉。
6、命門穴
補腎壯陽灸命門,命門是人體生命之門,先天之氣蘊藏所在,生命的根本。臨床上,命門火衰主要表現為四肢清冷,下利清谷,或五更泄,男子陽
痿,早泄,女子宮寒不孕,舌質淡,脈沈遲等虛寒之象。
體寒者在進行艾灸的時候,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,選擇艾灸的幾大穴位,中醫艾灸文化博大精深,建議大家還是選擇專業的艾灸館進行艾灸哦!